鲧禹治水(二)
佚名〔先秦〕
洪水滔天。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,不待帝命。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。鲧复生禹。帝乃命禹卒布土,以定九州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
舜之时,共工振滔洪水,以薄空桑,龙门未开,吕梁未发,江淮通流,四海溟涬,民皆上丘陵,赴树木。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,辟伊阙,民瀍涧,平通沟陆,流注东海。
鸿水漏,九州干,万民皆宁其性。《淮南子》
禹尽力沟洫,导川夷岳,黄龙曳尾于前,玄龟负青泥于后。《拾遗记》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大水漫上天际,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,违抗了天帝的命令。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(一说是鲧被流放,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)。鲧死后腹中化生出大禹,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。禹采用疏导法来治水,平定水患。
舜帝的时代,共工兴起洪水,大水逼近空桑,这时龙门尚未凿开,吕梁还没挖通,长江、淮河合流泛滥,天下四海一片汪洋,百姓都逃往山上,爬上大树。于是舜便让禹疏通三江五湖,开辟伊阙,疏导廛水和涧水,整治疏通大小沟渠,使水流入东海。
洪水排泄了,九州大地平静了,百姓们都能各安其生。
禹尽全力从事开沟挖渠的工
简析
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选段讲述鲧为救万民于洪水之中,不惜冒犯天帝,却因此丧命。但其精神不死,化为禹,继续承担起治水的重任,并最终得到天帝的正式授权,成功平定九州洪水;《淮南子》选段先写四海泛滥、民不聊生的背景,再写到舜帝派遣禹治理洪水的功绩。他成功解决了洪水问题,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;《拾遗记》选段则以神话之笔描绘了禹治水的壮观场景。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细节,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大禹治水的宏大叙事,展现出古代中国人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英勇、智慧和团结精神,以及对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赞美。
四牡
诗经·小雅·鹿鸣之什〔先秦〕
四牡騑騑,周道倭迟。岂不怀归?王事靡盬,我心伤悲。
四牡騑騑,啴啴骆马。岂不怀归?王事靡盬,不遑启处。
翩翩者鵻,载飞载下,集于苞栩。王事靡盬,不遑将父。
翩翩者鵻,载飞载止,集于苞杞。王事靡盬,不遑将母。
驾彼四骆,载骤骎骎。岂不怀归?是用作歌,将母来谂。
惠子相梁
庄周〔先秦〕
惠子相梁,庄子往见之。或谓惠子曰:“庄子来,欲代子相。”于是惠子恐,搜于国中三日三夜。庄子往见之,曰:“南方有鸟,其名为鹓鶵,子知之乎?夫鹓鶵发于南海,而飞于北海;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。于是鸱得腐鼠,鹓鶵过之,仰而视之曰:‘吓!’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?”